首页 爱马仕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爱马仕 > 新闻动态 > 邓小平晚年回忆三陈:最心疼陈再道,裁军时他牺牲太多

邓小平晚年回忆三陈:最心疼陈再道,裁军时他牺牲太多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8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谁也没想到,邓小平听完之后,眼神里似乎带着点忧伤,他远远地望着前方,喃喃自语:“又是一年了,他可真是不容易,付出了、牺牲了太多太多。”

陈再道是个上将,毛主席夸他“打仗勇猛,非常了不起”,他和邓小平之间关系十分紧密,分不开。

邓小平身边曾有过“三位陈姓大将”,陈再道便是其中之一,而且还是他最牵挂的一位。为啥邓小平会这么说呢?

【战将陈再道】

身为老资格红军战士和革命者的陈再道,打仗时总是勇往直前,哪怕后来当了指挥官,也还是想拿着枪往前冲。他的老领导徐向前常常对他的警卫员说:“可得盯紧陈再道,别让他又冲到最前面去了!”

1932年,在彷徨镇那场战斗中,陈再道可真是救了徐向前的命。那时候,红四方面军正打算往西边走,可没想到国民党杨虎城的部队追了上来,把路都给堵死了。指挥部眼看就要被敌人打上门来,情况紧急得不得了。

陈再道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,带着一个营的兵力守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的后方。他一上来就对着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,这攻击越来越激烈,最后变成了全面的冲锋。陈再道拎起大刀,不顾一切地冲进了密集的枪弹之中。

警卫员吓得赶紧把他拽了回来,徐向前之前可是反复交代过要他盯紧点,没想到,陈再道还是被敌人的乱子弹打中了后脑勺,一下子血流不止。

“赶紧取出来!”陈再道二话不说,直接塞给警卫员一把小刀。警卫员吓得不敢动手。没办法,陈再道只好咬着牙,瞪着眼,硬是用两只手把脖子后面的子弹给挤了出来。

卫生员给他简单包扎伤口后,他立刻又冲上了战场。这一仗打完,陈再道就被提拔为了红四方面军11师的师长。

陈再道英勇善斗,深得毛主席赞赏,称他为“战斗中的一把好手”。他这辈子最爱干的就是冲锋陷阵,哪天不打仗心里就痒痒,一天不碰枪就感觉手空落落的。

打仗那会儿,陈再道和陈赓一起合作,做了八路军129师386旅的副旅长,他们在山西和日本鬼子拼死战斗,赢得了好多场胜利,并且跟邓小平建立了很深的友情。

打那以后,进入大别山一直到解放战争打赢,陈再道始终跟着邓小平将军干,和陈锡联、陈赓一块儿被大伙儿叫做“陈氏三将”。

1946年,蒋介石挑起全国范围的大战,陈再道带着队伍,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领导下,于龙固集周边地区抵挡邱清泉部队的攻打。

这一仗,邓小平称赞它是“打得好榜样”。那时候,邱清泉带着他的第5军,和陈诚手下的第11师联手,打算对刘邓大军来个大规模的攻击。

刘邓大军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战斗,已经累得不行了,这时候还得自己去对抗蒋介石手下最厉害的两个部队,就连毛主席心里也没底,不敢太乐观。

“你们试着跟第5军和第11师交交手,看看战况怎么样?”刘伯承接到毛主席的命令后,心里明白了主席的意思,不过他这个爱拼爱闯的人还是决定:先全力攻打,把其中一队给打垮。

比起邱清泉带领的第5军,整编第11师的战斗力稍逊一筹,特别是在抵挡邱清泉部队方面显得力不从心。于是,刘伯承亲自到陈再道那里,检查他的部队是怎么安排的。

邱清泉打仗爱用炮火猛攻,你们得散开布置,一段一段地抵抗,别把主力都堆在第一道防线上。得多设几条防线,一层一层地安排兵力。

陈再道向来勇猛无比,但他也擅长权衡得失。这次战斗中,他的主要任务是防守,并非主力进攻。只要能成功牵制住邱清泉的部队,他就算是打赢了这场仗。

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战斗,邱清泉的第5军仅仅前进了不到10公里,却牺牲了1500多名士兵,而陈再道这边只损失了500多人。

邓小平知道这事儿后,亲自打电话表扬,说“龙固集这场仗打得漂亮,是全军都应该学习的防御战好例子”,还特别夸奖了陈再道的指挥才能。

新中国成立后,陈再道成了上将,还当上了新设的武汉军区司令员,把军区治理得非常有序。一直到1975年,他才转到二线工作,做起了中央军委的顾问。

【统领铁道兵】

陈再道和中国铁道兵部队的深厚情谊,得从铁道兵刚成立那会儿讲起。1945年,日本鬼子投降后,东北那边真是惨,路都不通了,交通乱成一锅粥。

与此同时,国民党老是偷偷派特务混进东北解放区,去搞破坏,专门捣乱东北的道路,想让铁路交通没法修好。

为了守护铁路安全,特地组建了铁路守卫部队,这支队伍是从东北人民解放军中挑选出来的,郭维城被临时指派为铁路守卫部队的指挥官。

1946年,东北的护路军换了新名字,叫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,头儿是苏进将军。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守护铁路,不让它出问题,还得管好军队的火车运输,安排调度这些事儿。

苏进事后回想起来说:“我那会儿手下就那么几个参谋,加上从东北民主联军临时调来的一个警卫连,感觉自己就像个孤家寡人一样。”

仅仅几年时间,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队伍就壮大到了上万人,他们有了装甲列车部队,没日没夜地保护铁路,另外还有一千多名技术人员,忙着搞铁路建设。

设有工程、供应、医疗、物资等多个部门,中国铁道兵部队喊着“解放军打到哪儿,铁路就修到哪儿!”的口号,为军队打造了坚实的后方支援。

1948年的时候,国民党军把郑家屯到西阜那段铁路给弄坏了,铁道兵就赶紧派了一个团的战士,没日没夜地忙着修理,而且他们还努力把铁路往前线方向又铺了一段。

吉林的松花江大桥被敌人炸了,想以此减慢解放军的行军步伐。铁道兵接到任务后,火速行动,很快就把大桥重新修好了。

修好这座大桥,可真不比打赢一场硬仗容易,最关键的是,没了设计图,咱们得赶紧想办法把它修好。

铁路建设者们等不及专业工具送达,索性自己动手做起了工具。没有设计图,他们就盯着剩下的桥墩和断裂的桥面,一点一点地把大桥原本的样子拼凑了出来。

碰到雨季的时候,修桥工作就慢了下来,刚堆好的砂石被雨水一泡就塌了,还连着好几天都没法晒干。

最终大家商量决定,先把沉到江里的桥架子打捞上来,然后赶紧铺上铁路轨道,用一些水泥、沉入水底的木头还有钢轨来加固,搭起一座能浮在水上的桥。

为了赶时间,铁道兵们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,白天时,他们得提防国民党飞机的轰炸,心里默默希望那些炸弹千万别砸到正在建的桥上。

夜里,黑漆漆的一片,江水冷得刺骨。铁道兵们站在江中,冻得浑身发抖,但他们还是坚持搭建着脚手架,直到天边泛白,才和其他战友交了班。

桥梁建设时材料短缺,我们得铤而走险,溜到敌人势力范围搜集所需。那些被炸倒的电线杆,我们就搬来顶替桥墩;废旧的电线,也一一拾起,权当电焊条使用。

就拿辽沈战役来说,铁道兵修建和修好的铁路,帮咱们运送了20多万士兵,还有50万吨物资,这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攻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。

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像秋风扫落叶一样,迅速打败并赶走敌人,这其中铁道兵功不可没。

新中国一建立,铁道兵们的活儿还没干完呢。他们不光得忙着在国内修修补补铁路,铺新路,还得跑到朝鲜战场去,给咱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建起一条条救命的交通线。

当中国志愿军匆匆奔赴朝鲜战场时,由于时间紧张,他们只带上了少量的补给品。可朝鲜的铁路却被敌机和大炮炸得不成样子,这使得铁道兵们面临的任务既紧迫又困难重重。

从1950年10月起,一直到1951年6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势如破竹,继续前进,短短时间里就把敌军逼退到了“三八线”一带。

铁路建设者们紧跟其后,天天冒着枪林弹雨干活,山挡开路,水拦架桥,餐风饮露,不管天气多冷,山路多难走,都一一克服了,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。

战后,美国对中国志愿军运输线的坚韧表示了深深赞叹:“美国不断轰炸中国志愿军的运输线,可奇怪的是,不管怎么炸,朝鲜那边总是有火车在运行。”

1953年,铁道兵部队正式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,他们随即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建设任务。

包兰线、贵昆线、成昆线、襄渝线、京原线、京通线、青藏线、南疆线等重要的铁路,加起来有1.2万公里长,为了修建这些铁路,铁道兵牺牲了8000多名战士的生命。

毛主席亲自给《铁道兵》写了字,朱德也写下了誓言:“我们要努力建设正规化、现代化的铁道兵队伍。”

经过几十年的成长,中国铁道兵部队规模不断扩大。慢慢地,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,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和部队人数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了。

【为经济裁军】

1977年的时候,陈再道被选为了铁道兵的领头人,也就是司令员,他带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,把这支队伍锻炼得像钢铁一样坚强。

无论是在长城的尽头,还是在巴山蜀水间,不管是在新疆的炎热之地,还是在唐古拉山的高处,陈再道总是亲临建设现场的最前沿,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。

张双群,陈再道的妻子,后来也提起:“老陈好像完全变了样,又找回了战场上那股子冲劲儿。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正值壮年,压根儿想不到他已经70多岁了。”

修建青藏铁路那会儿,陈再道顶着风雪跑到工地,瞧瞧辛苦干活的战士们。瞧见他们手上磨出的硬茧子,还有冻得像冰块似的脸蛋,他忍不住热泪盈眶。

朋友们,有啥需要就直说,我一定尽力帮你们办到。这些战士都是为了咱们国家的发展,心甘情愿离开家人,在这荒凉地方待上好几年,甚至大半辈子。陈再道觉得得为他们做点什么才行。

战士们那朴实无华的小心愿,听起来让人既感动又有点心疼。“领导,要是每天工作完后能泡个暖暖的热水澡,那该多好啊。”一个战士腼腆地表达了这样的期盼。

他立刻下令,不管怎样都得给战士们安排上热水澡,他后来回想起这事时说:“咱们战士的要求就这么简单,就想洗个热水澡。”

就是跟这些士兵们相处之后,我才深切体会到他们的默默付出和生活的艰苦朴素。所以,后来当邓小平提出要减少军队人数,不再保留铁道兵这个兵种时,陈再道心里头是一百个不愿意。

1981年10月份,邓小平在会上说想要撤销铁道兵,这时陈再道发表了看法:“只要还能穿军装,让铁道兵继续存在,跟铁道工程局合并也不是个坏事。”

他不想让那些可亲的铁道兵就这么没了,但也尊重党和国家的决定。最后他想了想,提出个建议,说铁道兵还是留着好,他们可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,不用花国家的军费。

1982年3月份,邓小平把陈再道叫了过来,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讲:“再道,我看了你的意见,但裁军这事儿必须得做,铁道兵得解散,以后归铁道部管,没别的路子可走。”

陈再道深知这位老上级的性子,决定的事情从不更改,只好勉强开口问道:“要是真打起仗来,国家急着用铁道兵,到时候可咋整啊?”

一旦战争爆发,铁道部就得变身成铁道战士!邓小平的话铿锵有力,毫无商量余地。见陈再道似乎还想争辩,邓小平接着说道:

如果铁道兵继续存在,那就得征兵,这样一来农民的压力会变大,国家经济建设也会受影响,所以铁道兵得解散。

陈再道没话可说了,只能点头答应。到了1982年4月,接到命令通知后,陈再道顺利完成了铁道兵的解散工作。

“铁道兵虽然没了编制,但我们的团队还在,做的事情还在继续,铁道兵那股子精神,会永远传下去!”在解散仪式上,陈再道深情地说道。

从那以后,那些为革命和建设立下赫赫战功的铁道兵,就慢慢淡出了历史的舞台。不过,他们所在的各个铁道兵部队,后来变成了铁道部的各个工程局,继续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大显身手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